说在前面
本文主要参考 ArchWiki 的 Installation guide,并标注出重点部分和记录一些个人笔记。因此,如果你阅读本文仍需要阅读 ArchWiki 的 Installation guide。
OS 就是一组软件,安装 OS 就是把文件(e.g. 可执行文件,配置文件)存到外部存储设备(e.g. 硬盘),并配置引导方式,使得固件可以正确地调用引导程序启动 OS。
因此,OS 能否正常运行的核心就两点:
- 是否把文件正确的放到硬盘上
- 是否正确的引导
准备阶段
对应 Installation guide 的 Pre-installation 部分,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有:
名称 | 目的 |
---|---|
Verify the boot mode | 确认固件类型(UEFI or BIOS) |
Connect to the internet | 检查是否连接到网络 |
Update the system clock | 同步系统时间 |
注:本文固件类型为 UEFI,后续操作可能不适用于传统 BIOS。
把 OS 存到外部存储设备
为了 OS 的顺利安装需先对硬盘进行分区和格式化。
分区
本文使用的分区工具是 fdisk,分区表选取的是 GPT,分区方案选取的是最基础的 EFI 分区(512M)+root 分区(剩余所有)。
fdisk /dev/sda
对块设备 sda 进行分区。
-
g
新建 GPT 分区表 -
n
新建分区:
一定要先新建 EFI 分区再新建 root 分区。
t
设置分区类型:
EFI System
分区类型的编号为1
,Linux root (x86-64)
分区类型编号为23
。
w
写入硬盘,分区生效。
格式化
# mkfs = make file system
$ mkfs.vfat -F32 /dev/sda1 # 将 EFI 分区格式化为 FAT32 格式
$ mkfs.ext4 /dev/sda2 # 将 root 分区格式化为 EXT4 格式
安装软件并配置
安装软件前需先将刚刚新建的 2 个分区挂载
mkdir /mnt/efi
mount /dev/sda1 /mnt/efi
mount /dev/sda2 /mnt
经过前面的铺垫,接下来给新系统安装需要的包,其中networkmanager
和vim
是根据我个人的需要自行添加的:
pacstrap /mnt base linux linux-firmware networkmanager vim
安装完毕后根据 Installation guide 的 Configure the system 部分对系统进行简单的配置。
设置引导
根据前面查看到的固件类型,在 wiki 中的中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安装 GRUB。
以下只是代码的罗列,具体的细节和注意事项可查看 wiki 了解,下面以 wiki 中的 UEFI_systems 部分 为例:
安装 grub 和 efibootmgr
pacman -S grub efibootmgr
部署 grub
grub-install --target=x86_64-efi --efi-directory=/efi --bootloader-id=GRUB
生成 grub 的配置文件
grub-mkconfig -o /boot/grub/grub.cfg
重启
到这里便完成了系统的安装,重启便可体验新系统了!